找到相关内容3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自我控制——中国宗教的情感修行模式

    根乎性。发乎情则得乎气之真,根乎性则得乎神之妙。故诗本人情而其运在虚,非文不虚。”在这里,他认为,诗的流转风行不是靠人把持得了的,而是发于情根于性的,由情而发,才能获得诗气之真,以性为根,才能获得诗神...

    江 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4261703.html
  • 佛教的醒世智慧——西妙

    见爱之为害极大,确乃生死轮回的首恶。故佛教要人轻爱、断爱。轻爱可以杜妄、可以近道;斩断情根、脱离爱网,则是发心修道、断感证真所必须。当知佛说苦集二谛,正是要人断欲去爱!佛在《无量寿经》中殷勤劝谕:“...

    西妙

    |基础|佛教|佛陀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12/08432894254.html
  •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深心,譬如小儿眼等      五情根未成故, 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      亦复如是。( 注 12)    前述《大论》由「应萨婆若心, 集诸善根」,来说明「深心    」, 而上段...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51939674.html
  • 心识净化的进程及净心的妙用

    道。但此位圣者尚未断能引生人天果报的欲界贪、嗔等烦恼,淫根、情根未断,当遇到特别有吸引力的境缘时,虽然不会做出违反戒律及社会道德规范的事,但还可能生起贪爱嗔嫉慢等有漏心,可能见色起意甚至堕入情网,因此...

    陈兵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02740052.html
  •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是以智者修法华忏,...

    林克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93741477.html
  • 关于“自修法华七”

    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   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   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   众生性无垢,无本亦无净。不修对治行,自然超众圣。...

    达照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15541645.html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何复名有尸罗者?过去生中,见无量佛,咸供养故。供养有三种:一者给侍左右,二者严办所须,三者询承法要。能守护故,名曰尸罗,谓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复有三:一能离尸罗,离于十不善业故。二能作尸罗,作于菩提分业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83743281.html
  •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1)

    鹤年居士名山游访记序古之大德高人痛念身世靡常未明己躬大事为之割爱弃荣涉海登山寻师择友参求善知识于苦空寂寞之滨决择死生发明向上每每于明眼人前扬眉吐气或于棒喝之下地一声忽觉身心脱落如寒灰发焰暗室顿明将无量劫来生死情根一时拔出当下犹断索师予跳踯纵横自在游行无纤毫系绊所以称为大力丈夫此吾出家人发足参方之行径也悲夫去圣既遥人心非古此道寥寥近代以来虽行脚者不无其人较之古人奚啻霄壤得三昧者曾几人乎觅其如鹤年...

    高鹤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4344635.html
  • 忏悔析义

    是故至诚心,忏悔六情根。”   此法成,能除根本无明烦恼。   又大乘三忏中,以无生忏为正行,作法和取相只是助行,而之所以有正助的差异,在于众生根性不同,故修入方便有别。又且唯无生忏可...

    惠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54044774.html
  •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得深心,譬如小儿眼等 五情根未成故, 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 亦复如是。( 注 12) 前述《大论》由“应萨婆若心, 集诸善根”,来说明“深心 ”, 而上段引文,就在说明...

    蒋义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1847301.html